“深圳改革开放建筑遗产与文化城市建设研讨会”

在深圳国贸大厦举行

“深圳改革开放建筑遗产与文化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深圳国贸大厦召开

2021年5月21日,“深圳改革开放建筑遗产与文化城市建设研讨会”在被誉为深圳改革开放纪念碑的标志性建筑——深圳国贸大厦召开。

会议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支持下,由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共深圳市龙华区委、龙华区人民政府、中国文物学会 20 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主办。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深圳市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委会、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深圳市委副秘书长胡芸,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何镜堂,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赵琦,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龙华区委书记王卫,中建三局副局长罗宏,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景樑、黄星元、周恺、张宇、胡越、倪阳、赵元超、崔彤、陈雄、孙一民、桂学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郭旃,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声向、深物业集团国贸物业公司总经理黄黎阳等70余位建筑界、文博界及深圳市文保、住建等部门代表与会。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金磊主持。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供稿,天津大学出版社韩振平工作室、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邦”事业部制作、编辑、出版。)

点击阅读全文

金磊

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金磊

金磊副主任委员在主持词中表示,深圳现已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引擎城市之一,同时又是先行先试的典型,其改革再出发的使命要求它既要敬畏历史也要放眼当代,努力肩负起为“文化强国”做贡献准备。深圳改革开放留给所有创新城市的理念,既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名”,也要有建筑载体的“史”,要通过建筑师、文博专家乃至城市传媒人文学者的共同努力,持续构建用文化积淀与创造确定城市历史的社会空间。也许,这就是建筑学人用经典作品致敬改革开放、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扎实行动。

吴以环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

吴以环副主席在致辞中说,今天的研讨会开启了的深圳建筑遗产保护新里程碑,我们的改革开放只有40多年,而以深圳国贸大厦为代表的深圳改革开放建筑经典被推介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感谢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对于深圳建筑遗产赋予的全新定义,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事业在文化建设层面的重要成果。

修龙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

短短40载,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蜕变成国际化现代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奇迹,我们尤应关注并研究深圳这个最具当代典型意义的城市发展案例。深圳国贸大厦所代表的深圳20世纪建筑遗产,是我们非常值得重视珍惜的历史建筑。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更多地采用微改造的工作,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记忆。深圳的40年,已成功地向中外展示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作为当代物证资源的作用,大量有创新意义的20世纪建筑项目已成为留在公众心目中的纪念碑。

单霁翔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作为该命题的倡导者,发表了“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主题演讲。他强调要以文化理想、文化精神去总结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市建设成就。他指出,深圳是全方位的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地方,但为什么并没有为自己高举起一个文化城市建设的名片呢?城市建设是需要仰望天空的,规划师与建筑师是城市卓越的设计者,他们是最可将城市文化精神“落地”的智者。他列举了以色列特拉维夫、巴西的巴西利亚、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的“申遗”成功之路,更盘点了20世纪国际知名设计大师赖特、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阿尔托、尼迈耶、伍重等人的作品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情况。

他还从戴念慈设计北京饭店西楼、中国美术馆讲到张镈、赵冬日人民大会堂及张开济的天安门观礼台,讲到华揽洪的北京儿童医院及建国十周年的“国庆十大工程”背后的建筑大师们。单霁翔回忆了2016—2020年共计五批497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诞生及行业与社会的影响力,他表示:这样的保护行动会给未来中国乃至当下的“城市更新行动”作出贡献,是在为中国建筑师树碑立传之举。

桂学文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桂学文

作为深圳国贸大厦设计方,桂学文大师在发言中说,作为中国第一栋综合性、多功能超大型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设计建造过程体现着改革开放初期的拼搏精神。中南院建筑师前辈们在项目设计中体现的敢想敢试的首创精神和持续创新的拼搏勇气始终在中南院得以传承。

罗宏

中建三局副局长罗宏

罗宏副局长发言中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中建三局搏击市场的始发站。1984年,中建三局在国贸大厦建设中缔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了中国建筑、中国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代名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深深烙印在三局人的血脉中。2020年初,中建三局用十多天的时间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造了新时代的“中国速度”。

陈鸿基

深物业集团国贸物业公司总经理黄黎阳

陈鸿基副总经理在发言中介绍了国贸大厦物业的发展历史及管理经验,他认为国贸大厦是特区的窗口,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代表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物业管理方将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继续擦亮国贸大厦的珍贵品牌。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

深圳城市建设敢闯敢干,多元包容的改革开放精神,应提出两大建议:深圳是充满文化自信的国际化都市,希望深圳市相关机构从文化自信层面加大对20世纪遗产保护与维修;同时呼吁既要体现中国建筑文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也要高度保护自己民族的设计特点,创作出中国与世界共享的建筑。

左肖思

深圳左肖思建筑事务所董事长左肖思

我是深圳的开荒者之一,参与了整个国贸大厦建设的建设过程。中国老一辈建筑大师们从“国庆十大建筑”开始就取得了卓越的建筑创作成就,现在的中青年建筑师完全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依赖国外、迷信大师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必须要自主创新,我相信深圳在建筑遗产保护与历史名城的创建思想下,将来会有更好的深圳建筑成为世界的惊世之作。

刘景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刘景樑

我特别赞同今天大会的议题中所叙述的要求我们发挥中国建设师弘扬中国建筑文化中的自强自信精神,不论是处京津冀内地建设师,还是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筑师,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深圳改革开放创新不止的设计精神,尤其要在创造20世纪建筑遗产或者当代建筑经典上下工夫,在传承与创新的环境下,让让带中国建筑师留下传世的城市地标,特别期待中国大地能有更多有传世价值的城市新品质建筑问世,让我们齐心协力,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跻身世界遗产名录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黄星元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星元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更新行动”等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为深圳实现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关键的历史机遇。我有三点建议:深圳要完善建筑遗产保护法,为申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作准备和示范;对文化风貌保护区或历史文化产业风貌保护区的评定,助推深圳成为有创新内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大对深圳乃至全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里程碑作用的20世纪及当代建筑的保护性传承。

郭旃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郭旃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样板,今天开启的研讨对深圳乃至中国20世纪新建筑是富有创意和挑战的命题,“申遗”过程必将彰显城市特征与品味,激发自豪感与创造力。套用世界遗产标准,可发现申报要明确从物质文化遗产看,以什么为主题,原则上如果申报是建筑或建筑群(系列),那么建筑的创意和组合、功能设置、艺术形态、代表风格、特征技术都应重视;若是城市,要写明城市规划和建造的总特征在哪些方面,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史上拥有什么地位。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遗产并非古老,过去的皆可有历史价值。

郑国珍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

厦门和深圳、珠海、汕头都是当时的四大经济特区,厦门多年来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希望对本次会议的主题有借鉴作用。厦门在遗产保护工作中与世界遗产的理念结合的同时,在改革开放建设中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在立法方面当时是全国唯一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建筑遗产列入到保护法律中。厦门的成功实践必将对深圳“改革开放”有所借鉴,因为它们都体现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孙一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相当丰富的20世纪建筑遗产,对于这些改革开放遗产来说,如何合理保护并深挖价值是值得思考的。本次会议意义重大,希望可作为固定的学术活动每年都在深圳举办,研讨活动的持续举行不仅说明深圳的20世纪建筑遗产需要传承,也说明建筑遗产学术研讨的精神需要坚持并创新。

宋源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源

深圳市是改革开放以来是新的发展里程碑,中国院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境外合资设计公司。这里提出两点建议:深圳的建筑的创意设计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对于这里的改革开放建筑应进一步在规划上、设计上梳理独特性和创造性;作为20世纪遗产保护,对于政府而言要有一些制度上的安排,能保证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同时,进一步发掘遗产背后的故事,提升社会传播的效率。

张宇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张宇

深圳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已经建成了一个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城市,这里的建筑遗产应该作为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遗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筑创作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彰显中国特色,深圳市应成为文化的载体,从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的“文化性”。北京建院是与新中国同龄的设计院,老一代建筑师对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中国的建筑师过去与未来必将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作出更大贡献。

覃力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世界建筑导报》主编覃力

我接到这次会议的命题后,感受很多,大家对深圳市建设有文化提质的要求,抱有很高的期望,深圳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甚至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认为作为深圳建筑学人,应该认真仔细把深圳近些年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梳理和总结,以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鞭策,把深圳真正建设成社会主义示范区而努力。

周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周恺

我最早来深圳是1984年,那时我看到了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代表中国先进创作理念的建筑创作。天津华汇在深圳也设立了分院,参与到深圳城市建设的大潮中。20世纪建筑遗产对全国尚属较新的遗产类型,我们不仅支持其品质创新,更要为此而奉献设计文化的创意,我们愿为深圳当代建筑遗产传承与利用多做贡献。

廖凯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廖凯

在座各位专家大都在深圳工作过,基本上都为深圳的建设做过贡献,我们深圳的建设是大家全国人民一起建设起来的。深圳市作为充满创新与创意的城市,为建筑师打造了高质量的创作平台。深圳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就是挖掘深圳的改革开放建筑精神的过程,这在创作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思路需要去挖掘。

胡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

当时在做奥运场馆设计时,有人说这个项目迟早要留下来作为奥运遗产,那时普遍的观点是凡谈到遗产。就认为需要上百年,后来发现承载事件意义的优秀建筑就叫遗产,遗产和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要说到中国城市发展改革开放,我认为深圳是中国城市中有独一无二的事件记忆。对于这些“年轻”建筑遗产的保护,也许需要我们从20世纪或当代遗产的专业角度,需要提到更高的层面来认识它。

倪阳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倪阳

深圳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在建筑遗产保护上,深圳应该更多向后看,应该对当代的建筑进行进行保护,对当代建筑的保护或者是对未来建筑价值观的输出将起到支撑作用。深圳的城市建设拥有独一无二的创意特点,我认为在这里的建筑创作要反应出区域的气候美学以及科技的发展,这也恰恰体现20世纪建筑遗产特别需要支撑的科技体系。

崔彤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彤

我主要谈三点体会:第一,深圳要有遗产中的时空的坐标,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改革开放“前沿”的意义非常重要,深圳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别的地方没有的;第二,深圳最重要的遗产特点就是一个大的设计概念,首先设计了社会的形态,这是一个从功能的城市到创新的城市、文化的城市,可以看到深圳可以无限发展的延展文明,这种文明或者文化是它独特的特质;第三, 作为一种遗产,不应该单纯以时间长短来标定,它包含的是动态无限延展的可能性,留下来的东西不仅是路径,更是遗产当中的一种痕迹,这应是一种共识性和历史性。

赵元超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元超

我每次到深圳都很激动,能感受到城市创新的活力,单会长提出要把深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我认为深圳当之无愧。因为深圳反映出近40年中国人自强不息奋斗开拓的精神,这里是重要的城市文明的代表。深圳是一个能讲出故事的城市,我们在深圳国贸的会议意义重大,正是在这种文化意识的感召下,深圳才不断走向文化城市。

陈雄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陈雄

深圳的改革开放建筑遗产是非常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深圳在自己创新的过程里,一直在和世界标准接轨,其中的融合也是非常关键的,创造了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过程,我觉认为特别是创造了一种高密度城市发展的模式,基于气候适应和自然的结合,这个城市的模式非常值得我们期待并再创新。我们非常期待深圳能够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我们无比期待的也将是我们中国建筑师持续努力的方向。

韩林飞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韩林飞

我谈两点认知:首先是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认识,我们现在谈到的遗产都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文化遗产,但对工业革命以来的现当代建筑,我们对它们的遗产定位与价值判断,还比较模糊。我们应该在讨论的过程中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再认知;其二,深圳是改革开放40年来,是一个很伟大成功的实验和实践范本。对深圳的评价和现代化创造还是有巨大的价值认知可深入挖掘, 尤其在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应秉持着现代城市20世纪遗产的价值认知。

陈日飙

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日飙

今天我们在国贸大厦举办这样意义重大的学术会议,说明一个建筑是可以承载城市精神的。会议议题提出要推动深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实很振奋人心,我在想做好这项工作既要看历史,也要看当下,更要看未来。我们作为本土建筑师还是要奋发有为,传承和创新本土建筑文化。深圳最大的特征除了敢闯敢试,还有开放和包容,深圳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源学习和吸收全球最优秀的滨海城市的城市建设的特点。深圳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建全球标杆城市,一定能够在20世纪建筑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上做出一番贡献。

马国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国馨

对“深圳改革开放建筑遗产与文化城市建设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从五方面予以总结:

其一,对深圳改革开放20世纪遗产的认知要更新传统的历史观,这涉及拥有30-40年历史的优秀建筑遗产该如何认定、如何传承;

其二,无论是20世纪建筑“申遗”的国家预备名单,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并不等于深圳现在已经条件具备了,尚需一系列基础工作,如深圳城市建筑文博界是否拥有这种遗产新类型的文化认知,是否真正用现当代遗产观去审视自己的经典建筑,是否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创新丰碑的价值与作用;

其三,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建筑,也许有人并不以为然,但如果历经百年后再回眸,它不仅在社会经济事件上有价值,更会充满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筑与文化艺术意义;

其四,对20世纪遗产的认知需要过程与理念的进步,他例举北京建院参与的“北京中轴线申遗”部分文本的编研,就涉及到对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的论证,如天门广场的现代建筑群,“国庆十大工程”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门观礼台等。所以,20世纪与当代遗产价值体现一种思想、一种精神,需找到可行的路径;

其五,深圳的建筑与城市特色,追求国际化也不可忘记中国建筑师及本国的文化,如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都要有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