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相关进展
王时伟:中国文物学会工匠技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
国家文物局准备举办一个展览,要反映近二三十年来在馆藏文物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反应传统修复跟科技的一些理念融合。
现在文物系统的馆藏文物有3500多万件,一级文物有了6万多万件套。每年出土文物也很多,包括金属类的、无机分子金属类、有机类的,涉及各种材质的文物非常丰富。
在欣赏这些美轮美奂的国之重器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很多的馆藏文物,特别是出土文物材质老化、脆弱,很多文物都是带病保存,状态十分危急。这些年文保技术协会配合国家文物局做了一些修复方案的审批、审定工作。
现在各地的各级各层级博物馆或者考古机构,需要修复的各类材质的文物非常之多,面临着比地上的现存的古迹、古建筑、古遗址付出更大的工作量。
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坏:竹木漆器文物重度以上腐蚀率高达40.8%,纺织类文物超过20%,金属类的实质文物的腐蚀率低于各类馆藏文物为16%~17。馆藏文物现存的这些病害情况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从文物修复的历史来讲,我国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活动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早期的文物修复并非是从文物保护角度出发,而更多的是从古玩收藏的角度,解决器型和品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明清,其中也促进了文物修复技术的提高,发展为今天的传统修复技术。
我国现存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仅限于化学成分的分析技术,我国的文物科技保护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文物保护开始引入了其他领域已经成功应用的材料和技术,以及对文物材质和保护材料分析检测方法等。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国科学保护技术研究所——当时叫文研所,1962年成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相继成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标志着现代科学结合传统工艺保护文物的时期。
现在遗产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大的文博单位,都拥有相当规模的馆藏文物的保护机构,国家文物局开始设立了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主要从事各类馆藏文物保护科技的创新性研究。
总结研究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发展的历程,明显的具有以下特征: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馆藏文物保护对材料的应用以天然材料为主,并辅以简单的化学药品,技术的主要特征是经验型;20世纪中期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文物开保护开始引入了其他领域已成功应用的材料和技术,这一时期的保护技术已具有了一定的理性选择的特征。
20世纪20年代以来,材料科学迅猛发展,保护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也开始走向高分子合成材料应用时代,我们对保护技术和材料性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近年来,国内开展了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的深层次应用研究,通过实践对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归纳总结,力求对材料性能运用效果以及副作用进行科学性的定量评价。同时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验型保护阶段——传统修复阶段;定性保护阶段——现代科技介入的传统修复阶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渡阶段——现代科技与传统修复的融合阶段。
近10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者勇于实践,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成果,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的文物。技术特点:一是建立在价值认知和风险评估基础上的系统性保护得到了高度重视;二是材质裂化机理的研究与防治、保护材料评价等方面的定向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文物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断加强;三是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丰富了广场保护的方法与手段;四是现代科技的全面介入,加快了文物保护传统工艺技术的集成、扬弃与创新。
(1)金银外饰的铁器的保护研究项目。针对装饰铁器外表被土锈、瘤状锈等锈蚀包裹的问题,研发相应的软化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如内蒙古出土的辽代的错金银器,甘肃张家川出土的战国铁金银器等的保护处理有效的保护了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
(2)高度矿化的青铜器的保护研究项目。针对一些青铜器的器型完整但表面粉化内部腐蚀矿化的问题,文物保护工作者通过现代分析手段深入研究器物腐蚀状况,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技术。如浙江、江西以及新出土的青铜器。
(3)彩制陶制彩绘的文物保护,秦始皇陵出土的彩绘陶俑保护研究项目。针对陶制彩绘文物的彩绘脱落起翘等病害研发了彩绘层的加固保护材料以及工艺,并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彩绘陶俑的保护中成功运用。
(4)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研究项目,糟朽的丝织品的丝蛋白复合体系的仿生加固。针对馆藏丝织品糟朽粉化,利用丝蛋白添加助剂研发出复合仿生的加固技术,选用细蛋蚕丝、桑蚕丝开发出文物修复用薄透型的丝织品材料——皱丝纱,重新修补断裂的蚕丝,部分地恢复了丝织品的物理性能。
此外,还包括竹简文物、纸质文物、馆藏壁画文物、海洋考古文物等的保护研究项目。
在保护修复技术材料方法取得一系列突破,抢救性保护了大量的文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繁重的保护修复任务与修复人员的短缺的矛盾;价值认识不足,造成不当修复的问题;材质炼化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实现延缓的几个思考方面。
20世纪90年代,预防性保护的概念逐渐成熟,并扩大到整个文化遗产领域,有了相对统一的阐述,将预防性保护概括为在不危及文物真实性的前提下,延缓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损坏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预防性保护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各国博物馆展开了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我国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源于中医——未病先治、疾病防变。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防止霉变、虫蛀,就有针对简牍制定通风、晒制的制度。明代嘉靖年间所建的天一阁藏书楼也有利用中草药防虫的记载。1905年,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院,也使用了这些传统预防性的做法。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当代预防性保护的研究,始于1995年原国家科委国家科学和技术部设立的影响文物保护环境因素及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课题,20006年的国家科学技术部设立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项目,开始对馆藏文物应用保护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的支持。
我国馆藏预防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起初国内的预防性保护企业关注最多的是环境问题。人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发现文物的自然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保护环境的影响。尽管处于室内、半封闭的环境,但是馆藏文物依然不可避免受到不当的温湿度空气污染,光照、虫害、霉变、霉菌等因素干扰和破坏。这些环境因素与文物病害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是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多种病害,有些是多因素共同导致一种病害,有些则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多种病害。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未清晰地揭示环境因素与文物劣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但专家、学者们经过长期的努力,得到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为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温湿度的文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文物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文物病害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材质劣化的速度就趋于缓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材质的文物最适当的保存条件的研究,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湿度。由此,对于文物保护,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的控制成为预防性保护中的最重要的难点之一。
在博物馆设计方面也都考虑到这些因素了,现在一些新建的博物馆,这些方面都有标准和规范的设计。建立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的监测评估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照度、紫外线照强度、二氧化碳等几项指标,结合专项采样,采用了便携式检测手段,定期开展特征污染物检测,如甲酸、乙酸、甲醛、臭氧、氧化物等。
环境预测是预防性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除了对环境的控制,有些情况下还需要采取干预本体的方式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究竟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干预属于预防性保护,如何界定预防性保护与抢救修复,这些问题还在探索与争论之中。现在风险管理这个概念提出来了,对风险的风险管理的理念在我们文物方面、文化遗产方面早年可能引用的不多,但是现在已经提到日程上了。
预防性保护的目的是减缓文物的劣化速度,由于现实条件和人类的认知水平发展的客观规律,预防性保护面临着许多困惑。在面对众多不确定因素时,如何使有限的文物保护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分配,风险管理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界文化遗产风险预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文化遗产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包括文物本体的微小变化的感知技术、风险的评估方法研究、环境与劣化关系、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几个方面都需要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