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7 月15 日,新中国工业建筑之经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建设。1956 年7 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装配完成,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同年10 月15 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大发展的开始,“一汽”因此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1953—1956 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共投资6.17 亿元,建成生产区和生活区702480 万平方米,安装设备7552 台,铺设各种管道86290 米、电缆47178 米,修筑铁路301 公里,制造各种设备2 万多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房呈矩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屋架、天窗皆为钢制,厂房外立面为清水红砖,饰有柱廊,局部装饰有花饰、红旗、麦穗、齿轮等图案。
北京友谊宾馆是当年接待苏联专家的招待所,总占地面积33.5 万平方米,是一座全对称、具有浓郁的古典风格、富有气势的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式建筑,雄伟壮观。整个建筑群突出了中国的民族传统,围合出一个四合院,以贵宾楼和友谊宫为中轴线,南北“工”字形配楼呈严格对称的扇形布局,轴线两侧五座民族色彩浓厚的大楼均为绿色琉璃屋顶,飞檐流脊、雕梁画栋。主楼中部为重檐歇山屋顶,屋顶内设电梯间和消防水箱。墙身采用银灰色磨砖,底部用假石墙及挂落板,屋顶的吻兽设计为和平鸽状,表现了人们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1987 年,友谊宾馆被载入《世界建筑史》。
防洪纪念塔位于中央大街北侧尽头、松花江江岸,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 1957 年特大洪水所建。该建筑为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光耀教授于联合设计,并于 1958 年落成,现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之一。 纪念塔高 22.5 米,由基座塔身、喷泉、围廊和广场等四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景观组群。塔的基座呈方形,上窄下宽,带有收分,由深绿色花岗碎石砌成。基座上方采用波浪式水泥杆,镶嵌着与真人大小一样砌成。基座上方采用波浪式水泥杆,镶嵌着与真人大小一样的 24 位古铜色人物浮雕,集中描述了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表现出哈尔滨人民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
塔身为椭圆形,每周由20块带有弧形凹槽的花岗岩组成。塔身的顶部设高为3.5米的工、农、兵、知识分子的全身立像雕塑,其中一人为苏联友人形象。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 米,标志 1932 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 120.30 米,标志 1957 年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纪念塔周围,以塔后身为中心设有 20 根科林式圆柱,顶端用一条宽带将圆柱两端的画壁连结在一起,组成一个 35 米长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艺术特色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着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10 幅巨大的浮雕,生动而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100 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 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纪念碑正面(北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为毛泽东同志起草、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整个纪念碑的造型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