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邦”微信公众号×

“建筑邦”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建筑邦-作品详情页

中国20世纪红色建筑经典项目(第4期)

红色建筑

(4张) 分享: 收藏: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后分享链接!

中国20世纪红色建筑经典项目(第4期)

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名人纪念馆,1951 年1 月7 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 年9 月迁入虹口公园( 今鲁迅公园)。同年10 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至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其规划设计采用中国造园艺术设计方法,布局自由流畅,注重交通路线,扩大原有水面,满足活动需求。建筑采用灰瓦、粉墙、马头山墙等表现形式,颇具绍兴地方民居的风格。该建筑1998 年8 月开始改扩建,1999 年9 月25 日建成。

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原中苏友好大厦,1954 年5 月4 日动工兴建,占地2.5 万平方米,展出面积达2 万平方米以上。其设计受苏联同类建筑影响很大,属典型的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并围合出三个主要的室外广场,建筑之间的连廊分隔出几个绿化庭院。其室内外装饰同样反映出了俄罗斯古典主义装饰风格,一些细部加入了反映当时政治氛围的装饰符号、中国传统装饰和图案。其建筑材料大量使用了当时颇为高档的彩色拼花水磨石地面、水刷石墙面、配有铜质配件的钢窗等。序馆的五座尖塔采用了大量的黄金饰面,在重要入口、重点部位也采用了不少高级天然石材、汉白玉浮雕、彩色镶嵌玻璃等。就当时的国力而言,这些材料的使用是非常难得的。建筑由展览馆、剧场、宴会厅等组成。1984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在上海建筑中独具一格,其俄罗斯建筑风格雄伟典雅,装饰华丽。其1999 年被评为“建国50 周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载入了上海建筑史册。

天津大学主楼

天津大学主楼即天津大学第9 教学楼,坐落于校园教学区的中部。建筑正面南临广场,环境优美,严整亲切。建筑以民族形式为创作基础,突出的坡屋顶中部采用了十字交脊的歇山造型,在传统做法上有所创新。建筑外立面为三段式结构,造型稳重,比例匀称,端庄、典雅、庄重、平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品质,又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建筑1 层为基础课部实验室,2、3 层是学校行政办公用房,4 层为一般教室。为避免办公人流和上课人流相互干扰,其主要的门厅设在2 楼,楼前结合入口的处理设直达2 层的大台阶和平台。门厅内设主要楼梯,在处理交通的同时营造出严整的气氛。建筑门前的大台阶不但衬托了建筑,而且成为学校活动的“检阅台”之一。1958 年8 月15 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大学时就是在此台阶上同全校师生见面。这是有纪念意义的场所。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 年9 月动工,1957 年10 月15 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 余米。其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8 墩9 孔,每孔跨度为128 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同时,大桥连接起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串起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6 年6 月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
“建筑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