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东路,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展览场地。建筑主体为四个一字排开的边长为63米的大盒子,突显出其大空间、大尺度、大柱网的现代化特征。建筑师在每个方盒子的连接部位安排出入口,包含门厅、楼梯和走廊,出入口有突出的拱形门廊,上方有圆弧形额枋,建筑外墙上部设有外凸的高窗。在简单的体量上运用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色调单纯统一,外形简繁得体,有强烈的时代感。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坐落于深圳市罗湖商业区高层楼宇集中的黄金地带,是集商业、办公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层建筑。大厦主楼53层(含地下室3层),地上高度160米,第24层为避难层,第46层为主楼擦窗机平台,第46层为宽6米、设有400座的旋转餐厅,第50层的屋顶为直径26米的直升飞机停机坪。裙楼地面是为4层,设有餐厅、咖啡厅、商场、舞厅、写字间等,地下车库可停车120部。
大厦入口正面为开阔的有玻璃穹顶的中央大厅,设有大型的音乐喷泉和叠落瀑布,上下交相辉映,景色宜人,水的动态给以空间流动之广阔感。主楼采用突出竖向通条的茶色玻璃铝合金窗与裙楼的大片茶色玻璃幕墙形成强烈对比,高耸挺拔,铝板幕墙与茶色玻璃幕墙的对比,显得格调清新明快。
1984 年,唐山抗震纪念碑在唐山中心城区落成。纪念碑广场由南北、东西两条轴线建立起纪念性的空间氛围。唐山抗震纪念碑蕴含着人们对这场灾难的痛彻反思,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缅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与憧憬,因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建筑师选取了“裂缝”这一客观现象加以运用,将主碑设计为单元构件重复组成,构件间留出缝隙的形式。其目的在于用隐喻的手法,使人们产生裂缝—地震的联想,来表现地震这一特定的主题。主碑为交叉排列的四个 30 米高的梯形变截面柱,柱间形成缝隙。下面八组浮雕,相互之间也留有缝隙,形成断断续续的正方形环状平面。纪念碑为双重台基,为了丰富表现层次, 组成观赏的空间序列,将主副碑分别设计在两层台基上。拾级而上,第一层台基上是一座象征震害的残垣断壁形式的副碑。碑芯镶砌花岗石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地震的发生以及抗震救灾的宏伟斗争。 更上一层台阶便是那突兀而起的主碑,四片碑身与地面以圆滑曲线相交,恰似从地面自然升起,象征新唐山鳞次栉比的楼房从废墟中拔地而起,预示着新唐山的欣欣向荣。顶端为抽象的手的造型,犹如伸向天际的四只巨手,宣示着人定胜天的真理。下部由八块浮雕组成的正四边形的环,环绕碑身, 象征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碑下台基四面各设四段台阶,每段七步,共计 28 步,象征 7 月 28 日,这个灾难发生的日子。正面台阶设计为垂带台阶,垂带部分兼可作为坡道供伤残者轮椅通过。 主碑下部八块大型浮雕由地震灾害、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新唐山四组以及蒙难、救援、重建、崛起四个转角部分组成,浮雕不设边框,自然围成方形平面,与碑体紧密地、有机地结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在南京江东门街,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5 年建成这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3 万平方米,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纪念墙上镌刻着醒目的中、英、日三国文字,以示对遇难同胞的怀念。卵石广场象征着死亡,与周边的青草形成了生与死的对比。长长的围墙上刻画着当年屠杀的情景。枯树是对“烧光、杀光、抢光”的暗示,塑造出了悲剧性的环境。沿纪念馆的参观路线布置有13 块纪念石,每一块代表一处南京的掩埋地。“哭墙”上面刻有死难者的名字,它既是一面纪念死者的墙,又是一座碑。其中间的细缝有“劈开”的概念,下部摆了一个简朴的花圈。无声的纪念和有声的哀悼交融在一起。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着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时间的标志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2007 年进行了扩建。